栏目:mu 查看: 5
沐猴:猕猴;冠:戴帽子。
猕猴装扮成人样。比喻徒有仪表或地位而无真本领;也可形容坏人装扮成好人。
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项羽本纪》:“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,果然。”
用法: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含贬义。
例子:那些肥头胖脑的绅士,大肚皮的豪商,沐猴而冠的穿着西洋礼服,其实都是资本家的走狗。
正音:“冠”,读作“guàn”,不能读作“guān”。
辨形:“沐”,不能写作“体”。
辨析:“沐猴而冠”与“衣冠禽兽”有别:“沐猴而冠”可形容坏人;也可形容好人;“衣冠禽兽”只能形容坏人。
谜语: 最新的时装表演 (谜底:沐猴而冠)
故事: 秦朝末年,刘邦、项羽、楚怀王三人约定,谁先攻入咸阳谁就做关中王。刘邦先攻进咸阳,项羽很不高兴,进城就杀百姓及已投降的国王子婴,放火烧了阿房宫,掠夺大量金银财宝准备回江东地区。有人在背后讥讽楚国人是戴着帽子的猴子。
沐猴,猕猴。“沐猴而冠”指性情急躁的猕猴学人穿戴冠帽。比喻人虚有表象,却不脱粗鄙的本质。#语本《史记・卷七・项羽本纪》。后或以用“沐猴而冠”指猕猴性急,不能若人久著冠带,比喻性情暴躁,或用以讽刺无真才实学,依附权势,窃取名位的人。
沛公已去,闲至军中,张良入谢,曰:“沛公不胜桮杓,不能辞。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,再拜献大王足下;玉斗一双,再拜奉大将军足下。”项王曰:“沛公安在?”良曰︰“闻大王有意督过之,脱身独去,已至军矣。”项王则受璧,置之坐上。亚父受玉斗,置之地,拔剑撞而破之,曰:“唉!竖子不足与谋。夺项王天下者,必沛公也,吾属今为之虏矣。”沛公至军,立诛杀曹无伤。居数日,项羽引兵西屠咸阳,杀秦降王子婴,烧秦宫室,火三月不灭;收其货宝妇女而东。人或说项王曰:“关中阻山河四塞,地肥饶,可都以霸。”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,又心怀思欲东归,曰:“富贵不归故乡,如衣绣夜行,谁知之者!”说者曰:“人言而冠耳,果然。”项王闻之,烹说者。
[1]楚人:楚国人,在这里暗指项羽。楚,战国七雄之一。领有今湖南、湖北、安徽、浙江及河南南部,后为秦所灭。
[2]沐猴:猕猴。猴好拭面如沐,故称。
另可参考:《汉书・卷三一・陈胜项籍传・项籍》
据《史记・卷七・项羽本纪》载,西楚霸王项羽率兵进入秦国首都咸阳后,屠杀城里的百姓,杀害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,并且放火烧掉宫殿,然后带著到处搜括而来的财货、珍宝和妇女要回故乡去。这时有人跟项羽建议:“关中这个地方,山河四面围绕,是天然屏障,土地肥沃丰饶,首都建在这里可以称霸中原。”项羽看到秦宫殿都已经烧毁,心里又想念故乡,就回答说:“人富贵了不回故乡,就好像晚上穿著漂亮的衣服外出,谁看得到?”那个人就背地里对人说:“听说项羽这个人,就像个性急躁的猕猴学人穿戴冠帽,没有远见成不了大事,现在看来果然是真的。”结果话传到项羽的耳里,就把那个人捉来烹煮。后来“沐猴而冠”被用来指性情急躁的猕猴学人穿戴冠帽。亦用来比喻人虚有表象,却不脱粗鄙的本质,没有远见。除此之外,古来对这句成语另有一解,认为因为猕猴性子急躁,不能若人久著冠带,用来比喻人的性情急躁。
01.《史记・卷七・项羽本纪》:“说者曰:『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,果然。』项王闻之,烹说者。”(源)
02.《汉书・卷四五・蒯伍江息夫传・伍被》:“夫蓼太子知略不世出,非常人也,以为汉廷公卿列侯皆如沐猴而冠耳。”
03.《晋书・卷五五・张载列传》:“至如轩冕黻班之士,苟不能匡化辅政,佐时益世,而徒俯仰取容,要荣求利,厚自封之资,丰私家之积,此沐猴而冠耳,尚焉足道哉!”
04.唐・李白〈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〉诗:“尔从咸阳来,问我何劳苦。沐猴而冠不足言,身骑土牛滞东鲁。”
05.清・全祖望〈孙武子论〉:“当吴人之大举也,楚之来相拒者为子常,斯其人如沐猴而冠,而又罢于奔命之余,以遇常胜之师,兵未交而胆已落。”
㈠
语义比喻人虚有表象,却不脱粗鄙的本质。
类别用在“表里不一”的表述上。
①他虽然穿著西装革履,不过是沐猴而冠,举止谈吐仍是粗俗不堪。
②靠著裙带关系,他沐猴而冠的当上了单位主管。
㈡
语义比喻人性情急躁不安定。
类别用在“浮躁好动”的表述上。
①他那副德性哪像个领导人?毛毛躁躁、坐立不安,活像沐猴而冠。
②他是沐猴而冠,要好好地坐在这里听一个小时的演讲,根本是不可能的。
a worthless person in imposing atti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