栏目:bi 查看: 5
梁山:又称梁山泊;在今山东省东平湖西;梁山县南;附近地区为古梁山泊;北宋以后;常为农民起义军的根据地。
《水浒传》里有宋江、林冲等人为官府所迫;上梁山造反的情节。后用来比喻被迫做某种事。
出处:毛泽东《做革命的促进派》:“而且要有一种相当的压力,就是公开号召,开许多会,将起军来,‘逼上梁山’。”
用法:动宾式;作谓语、定语;比喻被迫反抗或采取不得已的行动。
例子:可以说差不多的人都是逼上梁山的。(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一卷第二十八章)
正音:“逼”,读作“bī”,不能读作“bí”。
辨形:“梁”,不能写作“粱”。
辨析:“逼上梁山”和“铤而走险”;都有“被逼得走投无路而冒险、反抗”的意思。但“逼上梁山”偏重在反抗;多指的是正义的行动、革命行动;或由于某种客观原因促使自己不得不做;“铤而走险”偏重在冒险;所指的行动可以是好的;也可以是不好的。
歇后语: 好汉造反 —— 逼上梁山
谜语: 林冲夜奔 (谜底:逼上梁山)
故事: 北宋禁军教头林冲因得罪太尉高俅,被发配到沧州充军。到沧州被安排分管草料场仓库,高俅在一个雪天的夜晚派两人去放火烧死林冲,林冲得知后被逼无奈,起来反抗,杀死纵火者,毅然去梁山投奔宋江起义军。
《水浒传》中写林冲因遭到诬陷,刺配沧州,终被逼上梁山,落草为寇。典出《水浒传》第一一回。后用“逼上梁山”比喻被迫走上绝路,而做出自己不想做或不应做的事。
且说沧州牢城营里管营,首告林冲杀死差拨、陆虞候、富安等三人,放火沿烧大军草料场。州尹大惊,随即押了公文帖,仰缉捕人员,将带做公的,沿乡历邑,道店村坊,画影图形,出三千贯信赏钱,捉拿正犯林冲。看看挨捕甚紧,各处村坊讲动了。且说林冲在柴大官人东庄上,听得这话,如坐针毡。……柴进道:“是山东济州管下一个水乡,地名,方圆八百余里。中间是宛子城,蓼儿洼。如今有三个好汉在那里扎寨。……那三个好汉,聚集著七八百小喽啰,,多有做下的人,都投逩那里躲灾避难。他都收留在彼。三位好汉,亦与我交厚。尝寄书缄来。我今修一封书与兄长,去投那里入伙如何?”道:“若得如此,最好。深谢主盟。”……朱贵引著林冲,来到聚义厅上。中间交椅上,坐著一个好汉,正是白衣秀士王伦;左边交椅上,坐著摸著天杜迁;右边交椅,坐著云里金刚宋万。朱贵、林冲向前了,林冲立在朱贵侧边。朱贵便道:“这位是东京八十万禁军,姓林名冲,绰号豹子头。因被高太尉陷害,剌配沧州,那里又被火烧了大军草料场。杀死三人,逃走在柴大官人家,好生相敬。因此特写书来,举荐入伙。”林冲怀中取书递上。王伦接来拆开看了,便请林冲来坐第四位交椅。朱贵坐了第五位。
[1]梁山泊:地名。位于山东省寿张县东南梁山下。本为大野泽的一部分,五代时泽面北移,环梁山皆成水泽,始称梁山泊,后逐渐干涸。小说《水浒传》记述宋江等贼盗结寨于此。
[2]打家劫舍:抢夺劫掠家舍。
[3]迷天大罪:所犯的罪,与天一样的大。比喻极大的罪过。
[4]林冲:小说《水浒传》中的人物,绰号豹子头。本为京城八十万禁军总教头,后因遭太尉高俅诬陷,刺配沧州,终被逼上梁山,落草为寇。为梁山泊好汉之一。
[5]顾盻:留神、费心。
[6]声喏:拱手作揖,称“诺”致意。喏,同“诺”,古人表示致意或应承之词。
[7]教头:指教练武艺的老师。
[8]争奈:怎奈、无奈。
梁山,在山东省寿张、郓城、东平三县境内,相传为落难英雄聚义处。纵观《水浒传》书中所写的众多好汉大都因为受到官府、恶霸的逼迫,不得已而上梁山造反,而典源取的是“林冲雪夜上梁山”的故事。林冲原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,只因太尉高俅的干儿子高衙内看上他的妻子,就设计陷害他下狱,使得一个美满家庭破碎。在把他刺配沧州后,又两次派人取他性命,逼得他走投无路,只得上梁山落草为寇。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“逼上梁山”,用来比喻被迫走上绝路,而做出自己不想做或不应做的事。
语义比喻被迫走上绝路,而做出自己不想做或不应做的事。
类别用在“迫于无奈”的表述上。
①别以为我愿意这么做,我也是被逼上梁山,实在不得已。
②做人不要太绝,以免把他逼上梁山,做出触犯法纪的事!
③他之所以会做出这件不应做的事,完全是被逼上梁山,出于无奈。
④如果不是长期被欺压,这些纯朴的农民也不会被逼上梁山,揭竿而起。
⑤他向警方坦承,因为长期失业,无以为生,才被逼上梁山,做出盗窃的事。
be compelled to do sth.against one's will
追いつめられてやむを得ず反抗する。ある行動をとらざるを得なくなる
être poussé à se révolter,se rebeller malgré soi
unter Druck der Ungerechtigkeit aufs Ganze gehen(zur Auflehnung getrieben werden)
толкáть на бунт